江南书院第二期建设正热火朝天进行中,目前以平整了主要场地,前期建设的完工,招收了780名学生,目前,学院由顾炎武出任第一任山长后,原浙东的有名望的文人基本招募而来,分了学科,像钱谦益、吴梅村这样等量的文人,主要是做学问,黎城可不管你们是什么浙东派还是复社成员,教书育人欢迎,想要出仕求官就要学科学,上党校,而这些文人来学院主要目的是为了躲避清廷的招募,特别是江北泰州、扬州地区,江西、安徽等地在清廷占领区的文人,在半个江南省内,不用剃头易服,就这样来了许多文人墨客,慢慢地昆山不远的阳澄湖畔在学院周围形成了一小商业区。
这日,天气阴冷,吴一及黄宗羲来到学院查看第二期建设教学楼的进度,跟钱谦益碰上了,黄宗羲跟钱谦益很熟,一般这些大儒说什么,吴一听不太懂,话里全是典故,你想听明白,就要知道这些典故才行,说着说着,就到了图馆是目前整个学院最高建筑,一共五层,框架结构,外墙是大面积玻璃窗,这样有利采光,室内明亮,而房基底坐垫高三米,有台级拾级而上,就像一座宫殿,大家站定看了一会,就把话题转到了钱谦益的藏书,吴一好奇就问道:“不知牧斋先生是怎么保管众多书籍,不怕被虫蛀鼠咬及受潮吗?”说起这个钱谦益就来劲了,回道:“把一些孤本好书,装在木匣之中,再放些驱虫之药,重点保护,大部分书全装在箱笼中可防潮,每隔一段时间,就要重新翻出整理,可不轻松啊… … 。”
这一说,吴一就动起了歪主意,先是恭维钱谦益很了不起,把藏书上升到了民族传承的高度,再提议是否可以把一些孤本抄录备份后,让学院图书馆也能收藏一份,这可是个大工程啊,要知道,目前钱谦益绛云楼的藏书之丰富无出其右,而名本、孤本无数,吴一打定主意,这事就让钱谦益主持,找能写好字的人,组建一个修书局,吴一目前是专管宣传的,修书局一切人员开销费用有国家宣传部,教育局下发。而黄宗羲就是管教育的,所以得到了黄宗羲的赞同。就这样,把这位文宗以后的工作算是安排妥当。
为什么这些文人会替黎城做事,前面以说了几点原因,还有一个最大的原因自古文人多贫困,连目前的钱谦益也不得不找了这份事做,此时钱谦益为什么清贫,是因为把钱财全换了藏书,又营造了绛云楼,积蓄全无。其它一些文人也好不到哪里去,所以吴一想出了一个办法,让这些有名望的文人可在江南书院领一份薪酬,不用做事,只是挂一个江南书院名誉教授之职即可。表面上看,是为了增强江南书院的名气,其实深层的原因,用吴一的话说,这些人想反对黎城目前的政权,也不好开口,拿人手短嘛,这些文人不安排好,感受不到好处,就不会替你说话,如前阵子,残明朱由榔派使南京,就被一些文人吵的沸沸扬扬,说什么的都有。如果冒出几个热血青年,愣头青出来起事,新政府就会在议论上吃亏,动摇政府的合法性。比如,冒辟疆就是一个例子,在崇祯年,陈贞慧、方以智、候朝宗,人称“四公子”。
冒襄,字辟疆,在1627年-1642年间,六次去南京乡试,六次落第,仅两次中副榜,连举人也未捞到。他深感怀才不遇。当时这样的文人很多,毕竟能中举的人少之又少,更多的文人就如冒辟疆之流如过江之鲫,可冒辟疆家学渊源,当时正是魏忠贤弄权时期,热血青年冒辟疆为了挽救国家危亡,与同样愤马士英、阮大铖之流不服的浙江按察司照磨张明弼结盟,参加复社,同“四公子”一起,他们年龄相仿,意气相投,或结伴同游,或诗酒唱和,或抨击阉党,或议论朝政,或在董小宛处指点江山。
大多数文人,当时能做的也就这些了,毕竟连举人也没中,全是落第书生,可咱们的冒辟疆与众不同,由吴应箕起草、冒襄等复社140余人具名的《留都防乱公揭》 ,大骂阮大铖等阉党,产生了较大的影响,曰:“其恶愈甚,其焰愈张,歌儿舞女充溢后庭,广厦高轩照耀街衢,日与南北在案诸逆交通不绝,恐吓多端。 使得阮大铖之流如过街老鼠。还批驳《黎城周报》上的主张文章,说黎城的主张就是想另立,不直一睹尔。无兵无卒,又无大义可攀,占据方圆不过十里之地,迂腐之极。
清兵入关后,因弘光朝马士英、阮大铖掌权,生怕阮大铖报复,毕竟在崇祯朝骂阮大铖骂的太狠,差点要了阮大铖的命,想到这里,冒辟疆连夜逃往扬州,躲在史可法处,扬州兵败,冒襄再次举家逃往浙江盐官。
为了躲避清廷南下,吴应箕、侯方域发来在家乡起兵抗清之邀,带着一家老小从夏至冬,辗转颠沛,是年秋末冬初,听说吴应箕率义军在贵池县泥湾山口驻扎, 又赶去辗转到了马鞍山“遇兵痞,杀掠奇惨”,“仆婢杀掠者几二十口,生平所蓄玩物及衣具,靡孑遗矣”。这一切的变故在冒襄思想上产生了强烈的变化,终于也成熟了,性格大变,年时轻狂的狂生状,再也不是热血青年了,冒襄的无状还在于到处留情,有关系的各色女子不下二十位,这就要说道在1641年时,冒襄初会陈圆圆,冒襄凭着才子之名,耍得一副很溜的感情牌,很得陈圆圆青睐,遂有许嫁冒襄之意,并冒兵火之险至冒襄家所栖舟拜见冒襄之母。二人感情缱绻,申以盟誓。
此后冒襄因丧乱屡失约期,实则冒襄又碰见了董小宛,陈圆圆很惊艳,属于御姐类型,而董小宛更有内味,属于小家碧玉,冒襄就吃着锅里看着碗里始终在权衡,因陈圆圆太过惊艳,明艳出众,独冠当时,“观者为之魂断”。这样的御姐干放着,能不让人惦记吗,这不外戚田弘遇就把陈圆圆抢劫夺入京。 此话另说… … 。
接着说冒襄第二年他从盐官回归故里隐居,不想又遇变故黎城浙东军解放江南。
原本的历史走向,冒襄携董小宛回居泰州如皋,生活清苦潦倒,不想一场大病把董小宛拖累而死,直到晚年,只能买字度日,自述道:“献岁八十,十年来火焚刃接,惨极古今!墓田丙舍,豪豪尽踞,以致四世一家,不能团聚。两子罄竭,亦不能供犬马之养;乃鬻宅移居,陋巷独处,仍手不释卷,笑傲自娱。每夜灯下写绳头小楷数千,朝易米酒。”表达了他不事二姓的遗民心态,这一点是冒襄一生中最为闪光的地方。
现在不同了,冒襄 、董小宛双双入主江南书院任教职,最大的原因就是为了生计,又有当今几位文坛泰斗背书,杭州的一纸招令,把此时迫于生计的冒襄招募到了书院,美其名曰:“此一时彼一时也,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 。”昔日的秦淮八艳,聚集了三位,柳如是、卞玉京、董小宛。
那么接下去就不得不说另一位“四公子”侯方域,字朝宗,其父侯恂,明末户部尚书、总督保定等七镇军务。妥妥的官二代,复社主要成员,要说侯方域就不得不说另一位“秦淮八艳”李香君,要说李香君就不得不说《桃花扇》,关于侯方域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,在后世的小说、电影电视、网文中为了点击率,早就改的面目全非,而侯方域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确实很曲折。